多年以前,我在觀看電影《少林寺》時注意到:這部電影沒有出現(xiàn)過少林寺的全景。在開場的遠景之后,我本以為會有更近距離、更全面的少林寺俯瞰或航拍鏡頭,可是直到最后也沒有。后來我才知道,這部電影拍攝之時(1979年至1981年),少林寺處于半荒廢狀態(tài),寺里只剩幾個老和尚,字面意義上的門可羅雀。電影中出現(xiàn)的少林寺建筑物鏡頭,絕大部分其實是用幾個其他寺廟拼接的,只有塔林等少數(shù)例外。
《少林寺》上映之時,釋永信剛剛在少林寺出家為僧。六年之后,他出任少林寺負責人,接下來用了三十多年時間打造了這個國民級的文化IP。公允地說,打造這個詞有點名不副實,正確的說法是奪舍。彼時彼刻,少林寺這個概念其實是割裂的,在大眾認識中有多輝煌,在現(xiàn)實中就有多凄慘:
歷史傳說、舊派及新派武俠小說、以《少林寺》為首的武打電影,共同構成了全球華人文化中的少林寺形象。它是武林泰斗,與武當山并稱為武林正派的雙雄,擁有七十二項絕技,受到天下英雄豪杰的敬仰。
事實上,早在1928年軍閥石友三火燒少林寺之后,這座古剎就進入了漫長的半荒廢時期。到改革開放前夕,因為眾所周知的歷史原因,只剩下極少數(shù)僧人,完全不是一座正常運作的寺廟。
圍繞著少林寺的武俠文化,大部分出現(xiàn)于火燒少林寺之后。以金庸武俠小說為例,少林寺首次出場是1958年連載的《射雕英雄傳》,而且在這部小說中的地位不高,直到后來的《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其戲份才大幅提升。在電影界,少林寺題材電影大量上映只能追溯到1970年代的《少林五祖》《少林子弟》《少林寺十八銅人》?!渡倭炙隆返纳嫌骋松倭炙挛幕?,此后幾年催生了《南北少林》《少林小子》《少林俗家子弟》等多部港臺電影,但是它們大部分沒有與少林寺官方合作,當時的少林寺實在也沒什么可以拿出來合作的。
附帶說一句,十八棍僧救唐王等少林寺傳說,雖然誕生時間頗早,但是發(fā)揚光大也是民國時期的事情了。少林武當并稱天下武學之冠,則始于民國時期中央國術館分為少林門、武當門。此處的少林、武當,只是指代某一武學流派,而不是直接來自少林寺或武當山。事實上,中央國術館1927年才成立,少林寺1928年就被火燒了,此后多年少林門的發(fā)展顯然與少林寺自身關系不大。
李連杰曾經回憶:拍攝《少林寺》的時候,少林寺及其周邊地區(qū)已經沒有什么武學傳承可言,影片中的武打場景均不是直接來自少林武功。其實這很正常,自從1928年以來,處于半荒廢狀態(tài)長達50多年的少林寺,還能有什么武學傳承呢?當年受到武俠文化影響,興致勃勃跑去少林寺學武的少年,大部分在半路被攔回,少部分抵達的也大失所望,據說釋永信就是其中之一。在自傳中,釋永信宣稱當年的老僧人教了他一些武術,但是考慮到他本人從未公開表演過武術,這個說法的可信度非常值得懷疑。
此后三十多年,釋永信做的事情就是:全力奪舍民間早已存在的少林武俠文化概念,在此基礎上實現(xiàn)少林寺IP的重生。打個不太恰當?shù)谋确?mdash;—有人以我的名字為主角寫了一本武俠小說,其人設與現(xiàn)實中的我有幾分相似,但是經過了高度美化,而且劇情與現(xiàn)實中我做過的事情關系不大。由于這本小說太火爆,我于是跳出來說自己就是那個主角,是武俠文化的精神代表,甚至是貨真價實的當代大俠!
民間自發(fā)產生、自主發(fā)展的少林文化,其核心是武學,所以釋永信早在進入少林寺之初,就開始了所謂少林武學的復興。想想就知道,一個中斷近60年的武學傳統(tǒng),能怎么復興呢?不如說是創(chuàng)始吧?在一窮二白、幾乎沒有遺產可以繼承的情況下,釋永信竟然憑借投機取巧、吸收各方資源、借力打力,在短短十幾年內實現(xiàn)了少林武學的復興:
1984年組建少林武術隊,1987年改組為武僧團(此年恰好是釋永信上位之年),1989年開始全國及海外巡演。
1984年成立武術挖掘小組,1986年成立武學研究會,當時尚未上位的釋永信均扮演重要角色,此后多年累計整理出了545套武術。
1991年舉行首屆少林武術節(jié),2004年升格為世界傳統(tǒng)武術大會,雖然不是每年都舉辦,但是迄今也舉辦了12屆,影響力頗高。
2001年起,在80多個國家建立武術教學中心,每年派出大量教練,據說累計吸引了6000多萬外國人練習少林武術。
至于注冊少林商標、少林武術成為非遺、推出多種與少林武術相關的文創(chuàng)產品,這些就不多說了,網上的資料很多。
因為我不練武,就不從專業(yè)角度評判上述少林武學復興的含金量了。但是早在少林武僧團開始巡演之時,就有人譏諷其為舞僧團,后來更是從武術表演進化成了舞臺劇。1995年,釋永信還提出了禪武合一概念——恕我讀書少,在我的印象中,這個概念似乎只在武俠小說中出現(xiàn)過,正經的佛經上似乎從未出現(xiàn)過。
1993年,少林寺重建了藏經閣,這個舉動很有趣:原版的藏經閣毀于1928年的那場大火,其中的佛經、武學圖籍、達摩影石全部被毀。六十多年以后的少林寺,殘存的經籍已經很少,有保存價值的僅??滴跄觊g的少量木刻佛經。無經可藏,還修什么藏經閣呢?況且還不是原樣復建,而是依據毀前資料,在原址上重新設計建造。換句話說,這是一座建筑樣式與當年完全不同、幾乎沒有當年藏經,看不出存在意義的建筑物。
噢,它的意義就是引發(fā)游客聯(lián)想——蕭遠山和慕容博可是在這里潛伏了幾十年?。 毒抨栒娼洝房墒菑倪@里被偷出去,經過一系列巧合落到張無忌手里的啊!梅花盜案也是發(fā)生在這里,引發(fā)小李飛刀李尋歡介入調查??!在社交媒體上,藏經閣可能是游客拍照和合影最多的少林寺建筑,沒有之一。它的存在,還能給外界一個暗示:少林武學是有經典的,由釋永信倡導成立的武術挖掘小組整理出來的545套武術是有正規(guī)傳承的!
至于石友三當年的那把大火燒了什么,可能燒了個寂寞?后來五十多年少林寺荒草萋萋、只剩幾個老僧留守的慘狀也是假象,武學秘籍都在地下保存得好好的?這種彌天大謊,哪怕是巔峰期的釋永信也不敢吹;然而通過一系列暗示,引導游客形成某種認知,這不是更高水平的吹牛嗎?
釋永信主導下的少林武學復興,很大一部分都是像這樣,以間接路線完成的。以武術教學為例,少林寺畢竟是一個佛教寺廟,開發(fā)武術教育的精力和資源有限,所以登封市的79家武術學校絕大部分與少林寺沒有直接關系,但它們打著少林武術旗號,在客觀上卻弘揚了少林文化。例如,少林塔溝武校(登封最大的武校)連續(xù)多年登上春晚,還曾經以演出形式復活少林寺壁畫,一般觀眾可不會區(qū)分表演者到底與少林寺是什么關系。有人可能覺得這是外人蹭了少林寺的流量,我覺得恰恰相反:外人拿走的份額,是少林寺依靠自身力量很難拿到的;他們對少林寺這個IP起到的長期助力作用則是無法衡量的。
在少林寺的武僧團表演當中,隨處可以看到對武俠電影和武俠小說的主動擁抱:《少林寺》的主題曲《牧羊曲》是每場必定出現(xiàn)的;《易筋經》本來是明朝人托名達摩祖師所寫,而且與武術無關,僅僅是一本中醫(yī)導引術著作,卻出現(xiàn)在了演出節(jié)目單中;至于少林童子功這種毫無真實傳承、僅僅在1980年代武打電影里才被發(fā)揚光大的功夫,竟然也……
一言以蔽之:釋永信通過對民間武俠文化的奪舍,復興了少林武術,在此基礎上打造了當代少林寺IP。相比之下,武當山在這方面做的就很不夠,雖然其游客數(shù)量是少林寺的兩倍多,武學弟子、武術表演、武學影響力則遠遜之。最重要的是,武當山沒有對武俠小說和武俠電影里的張三豐以及武當派形象進行奪舍。例如,歷史上的太極拳與武當山基本無關,但金庸小說宣稱太極拳和太極劍都是張三豐發(fā)明的,武當山竟然沒有以此為依據搶奪太極拳發(fā)源地的地位,可見還是有底線的。一個處心積慮地奪舍,另一個則對奪舍沒有動作或沒有興趣,這大概就是武當山旅游資源遠勝于少林寺,IP影響力卻遠遠不及的主要原因。
你以為我是在墻倒眾人推,趁勢批判釋永信嗎?不是。
雖然釋永信的上述奪舍策略令人不齒,可是站在所謂打造IP、運營IP的角度,卻有可能是一種相對高效的方式。
另一個成功案例是某位出演過《西游記》的演員,此后數(shù)十年如一日地把自己跟孫悟空畫等號,試圖對孫悟空這個文學形象進行奪舍。他的策略其實成功過,只是因為語言風格太極端、不適合互聯(lián)網時代的溝通方式,后來才翻車。若干年后又出了一個人,試圖借助新時代的娛樂載體,以自己的方式奪舍《西游記》;這還不夠,還要進一步扛起民族文化的大旗,去奪舍更多的東西??梢婈柟庵拢o新事。
從頭開始自創(chuàng)一個IP,難度太大,成功率太低。跟別人共創(chuàng)一個IP,涉及到分蛋糕的問題,大家的積極性都受影響。最吸引人的方式還是奪舍,相當于大家?guī)湍愀苫顑毫?,你坐享其成。釋永信的成功,有地利的因?mdash;—少林寺就在那里,雖然傳承中斷過,地理位置還是同一個;更有人和的因素,因為地理位置本身不能確保對少林寺IP的話語權,更不能確保享受到這個IP的好處。從這個角度講,釋永信是個人才,可惜許多才華沒用到正道上。
至于其他一些人的奪舍行為,我就不點評了,人心自有公論。他們在實行奪舍的時候,是否受到了釋永信的成功事跡的影響,則是另一個有趣的話題,不在本文討論范圍之內。
看完覺得寫得好的,不防打賞一元,以支持藍海情報網揭秘更多好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