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像追劇一般地見證了Labubu的狂飆與失落:從明星效應引爆的潮流,到稀缺性帶來的哄搶,與各種逐利操作攪動的市場,再到熱度過后的平靜。
就像過去Molly、玲娜貝兒、積木熊的爆火一樣,一旦它被大肆炒作、被資本放大,就必然會經歷潮水的退去,此后,或保持圈內穩(wěn)定的熱度,或成為過氣明星消失在大眾視野。
有意思的是,隨著泡沫散去,我們才得以看得更加清楚,尤其是Labubu、Molly等熱門潮玩IP背后的品牌——泡泡瑪特。
01、泡泡瑪特的商業(yè)進化:從潮流百貨,到IP集團
創(chuàng)始人王寧講過的一句話,后來多次被媒體提到:我們是從A出發(fā),中間做了B,因為C而成功,最后可能是在D上變得偉大。
就像大家最早知道泡泡瑪特是因為盲盒,甚至會將其作為盲盒的代名詞。但就近幾年的發(fā)展來看,盲盒只是玩法與載體,潮玩和IP才是內容本身。
在2020年遞交的招股書中,泡泡瑪特提出IP是我們的業(yè)務核心。
我們不妨也以IP為線索,來梳理下它從A到D的商業(yè)進化歷程:
第一階段,正如POP MART的釋義潮流超市,它以渠道起家,定位為潮流雜貨鋪。
根據泡泡瑪特執(zhí)行董事劉冉的分享,他們當時從一款流行的無鏡片眼鏡框上得到啟發(fā)——是不是能多賣一些這種銷售數量大、大家都喜歡的東西,根據銷售情況進行試錯,誰進的貨好賣,誰就去當采購;誰選的品類對,誰說了算。
Sonny Angel玩偶就在當時成為熱銷的爆款。劉冉提到她所理解的爆款邏輯:做一個爆款,它就會變成一個品牌符號,或者品牌的代表, 這也可以說是IP思維的起點。
圖源泡泡瑪特微博
第二階段,是轉型為一家潮流玩具公司。
由于授權問題,泡泡瑪特在后來的擴張中失掉了Sonny Angel這張爆款牌。某種程度上,這也倒逼品牌意識到:要掌握IP的主動權。從2016年的Molly盲盒系列開始,泡泡瑪特首次大規(guī)模探索IP深度綁定,主要的產品思路是:簽藝術家,獲得IP授權,生產IP潮流玩具并進行零售。
也是在這個階段,盲盒大火。王寧認為盲盒類似于樂高那樣的語言和系統:好的品牌都有自己的語言,樂高有,星巴克也有。然后我們就選擇了盲盒,誕生了一系列圍繞盲盒的玩法和流行詞。從品牌自身來看,這套語言系統的誕生,能夠幫助泡泡瑪特快速傳播和積累品牌文化。
而從行業(yè)來看,泡泡瑪特的潮玩盲盒,還推動了零售娛樂化。潮流玩具這個品類,并不像外賣、共享單車一樣具備剛需、痛點、高頻的特點,它甚至沒有實用功能,但能讓它被大眾所喜愛,靠的是審美、情緒層面的東西,不管是潮流藝術,還是娛樂化的玩法,提供的都是我們今天仍在討論的情緒價值。
如果說潮玩公司的階段,泡泡瑪特是像樂高一樣賣產品、做營銷,那么等到2020年上市及之后,也就是企業(yè)發(fā)展的第三階段,泡泡瑪特的商業(yè)本質則更偏向迪士尼——比起爆款產品,更重要的是IP的沉淀。只不過迪士尼是通過影視來沉淀IP,前期投入較大,泡泡瑪特則是通過潮玩商品,相比之下是小IP、輕IP。
圖源泡泡瑪特微博
02、IP為核的系統能力,將潮流藝術商品化
所以,比起Labubu是否熱,更關鍵的是,泡泡瑪特能否持續(xù)制造Labubu。這種造IP的能力正是泡泡瑪特的發(fā)展核心,如王寧所說,他們就像是一家唱片公司,與音樂家合作,將他們的演奏作品商品化。
這可以分解為兩個維度,一是,發(fā)掘高潛IP的能力;一是,將其帶到大眾身邊的能力。
先來看發(fā)掘IP。
泡泡瑪特最早也是最受歡迎的IP形象之一Molly,就是通過微博網友留言被發(fā)掘的。據介紹,早期泡泡瑪特簽IP的方式,就是在潮玩展上觀察哪位藝術家的人氣高,長期積累的審美經驗會加強這種星探能力。而隨著規(guī)模擴大,平臺吸納頭部IP的能力也越來越強,另外泡泡瑪特還投資了不少藝術創(chuàng)業(yè)公司與工作室,從各個方面建立與藝術家溝通的橋梁。
圖源泡泡瑪特微博
在資源調配上,泡泡瑪特的IP劃分出S、A、B、C四個等級,不同等級對應不同的生產與營銷資源。根據市場反饋,資源等級也會相應變化,有時生產更多的數量,鋪更多的門店,投放更多廣告,開更多簽售活動,反之則抽走一些資源。這顯然也很考驗公司對于市場的靈敏度與資源調配能力。
早在2016年的一檔創(chuàng)投節(jié)目上,紅杉資本的合伙人王岑曾給出過建議,趁渠道還沒那么大,把優(yōu)秀設計師的全品類IP買斷,這將是泡泡瑪特的核心資源。盡管王岑最后沒有投資,但回過頭來看這個觀點可以說一針見血。
當IP被發(fā)掘和合作之后,另一個能力就是將其商品化,并讓大眾真正為其買單的能力。
首先是以工業(yè)化支撐高頻推新,換句話說是將原本昂貴的、非工業(yè)化生產的藝術家玩具,用系統方式進行量產,從而可以讓大眾都輕易買到。這個過程中,由于此前工廠接的訂單多是日本公司的——不同于國內訂單用一張圖紙直接找工廠生產,日本公司甚至會給工廠一本說明書,將各個生產細節(jié)標準化——泡泡瑪特也學習了這一生產經驗,以生產收藏級別而非僅僅消費品的產品來要求自己。
圖源泡泡瑪特小紅書
其次是抓住女性消費力,將原先男性居多的潮玩市場,轉向女性為主。
這兩者的區(qū)別,照王寧的話來說,男性只能把它買成愛好,而女性能把它買成一個產業(yè)。新華網發(fā)布的《潮玩產業(yè)發(fā)展報告》顯示泡泡瑪特女性用戶占七成,并分析女性消費者相比之下更追求情感消費和新奇體驗。
女性不僅在消費力上更愿意為潮玩的情感價值買單,在營銷傳播上也更愿意通過自發(fā)分享,推動產品在社交媒體上的曝光。
以Labubu為例,泡泡瑪特在2018年就與設計師龍家升合作推出包含Labubu在內的The Monster系列,但銷售占比一直在個位數。直到后來開發(fā)出搪膠毛絨這個品類,使潮玩可以掛在包上、身上,2024年Lisa曬圖后掀起了一波將Labubu掛在奢品包上的搭配風潮, Labubu才徹底走紅。
據了解,與普通塑料不同的是,搪膠與毛絨復合工藝,既能讓產品設計最大化,又能帶來更舒適的觸感。而此時潮玩已不局限于它本身帶來的審美體驗,而是成為一種社交貨幣,幫助品牌與消費者建立情感認同。
最后是泡泡瑪特的自身場域,能將IP更好地推向大眾。
作為一個從零售渠道起家的品牌,其在觸達消費者上面有著長期積累的優(yōu)勢。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2月,泡泡瑪特已覆蓋超過30個國家及地區(qū),擁有超過550家直營門店,2,500+機器人商店及電商網絡。在門店的打造上,王寧提到過呼吸感,即店內IP跟人可以有一些互動,比如設置拍照合影的展示柜,比如提供休息的空間,以提升逛店體驗。
圖源泡泡瑪特微博
03、如何講好IP的長期故事
如果說過去泡泡瑪特是通過藝術家合作將IP落地,實現的是IP的潮玩化、商品化,那么隨著品牌造IP的能力越來越強,泡泡瑪特做的更像是潮玩的IP化,不僅孵化IP,還要長線運營IP,并向其他品類與業(yè)務進行延伸,這也正是前文提到的從樂高到迪士尼的轉變。
在準備上市階段,泡泡瑪特就把圍繞IP的集團化和全球化作為接下來最重要的兩項工作。
IP的集團化,一方面,延長IP的生命周期,另一方面,是IP為核的業(yè)務拓展。
王寧認為,IP是否能長紅取決于公司是否有健康、可持續(xù)的投入,比如長達百年的米老鼠IP,之所以能一直存在并受大眾喜愛,是因為迪士尼通過持續(xù)投入,讓它仍然出現在大小孩子們的生活當中。這種滲透,可以是不停推新作品,也可以是從不同維度給大家?guī)砗玫捏w驗。
比如前不久,泡泡瑪特在上海和北京分別開了一家珠寶店POPOP,將旗下的IP打造成吊墜、戒指、手鏈等珠寶飾品,通過品類的延伸,讓IP以另一種形式陪伴用戶。
再比如泡泡瑪特IP與其他品牌的聯名,不管是Labubu與瑞幸,還是Skullpanda和華為,都為IP帶來更大的曝光與更多維的觸達。開樂園、做電影、開發(fā)游戲,本質上也都是為了IP的延展,以各種方式滲透到消費者生活的各個角落。如王寧所說:這是一種綜合運營。我們想要搭建的是一個綜合的商業(yè)框架,零售、樂園、游戲等每個環(huán)節(jié)都相互作用、相互支撐。
甚至泡泡瑪特自身IP的火爆,還帶動起娃衣、潮玩收納盒等周邊產業(yè)的發(fā)展,夸張點說,這相當于在建造一個圍繞IP而起的商業(yè)帝國。
圖源泡泡瑪特微博
除了IP的集團化,全球化也是泡泡瑪特非常顯著的增長方向,更是其野心所在。
2024年度數據顯示,泡泡瑪特海外及港澳臺業(yè)務的營收占比近四成,東南亞市場同比增長超 600%、北美同比增長超 510% 。今年第一季度,其海外收入更是呈475-480%的爆發(fā)式增長。
王寧說:想要走向世界,首先我們要來自世界。不同于奶茶等快消品牌出海常見的同心圓策略——先服務華人消費者,再輻射其他亞洲人群,最后影響本地主流消費者——泡泡瑪特并沒有將自己打造成華人超市,而是采取了明確的品牌化路徑,優(yōu)先布局首都或旅游城市中的核心商圈,主動建立與本地消費者的品牌連接。
根據泡泡瑪特國際業(yè)務總裁文德一介紹,其整體戰(zhàn)略是從東方到西方、從To B到To C,初期通過B端渠道商測試市場接受度,以較低成本探索不同國家的市場潛力,再在成熟市場轉向C端自營。
產品策略上,考慮到海外市場對潮玩的認知門檻和品牌陌生度,泡泡瑪特的SKU設計更為分散,避免集中押寶少數IP。初期銷售也主要集中在迪士尼、三麗鷗等國際知名IP上,而隨著消費者逐漸熟悉品牌風格,才慢慢過渡到品牌原創(chuàng)IP。這種做法有助于規(guī)避文化隔閡帶來的市場風險,為本地化運營積累基礎。
圖源泡泡瑪特英國IG
泡泡瑪特的這種出海模式,有別于以往的制造出海(低價產品)和技術出海(科技產品),而是一種系統性的生態(tài)出海和潮流文化出海,被新華網點評為打造了中國新一代企業(yè)和中國IP產品出海的新模式。
最后,我想回到王寧提到的七分飽理念來回看泡泡瑪特。他希望品牌處在七分飽的狀態(tài),不需要太大眾,而是有自己的收藏價值。
在這個理念影響下,比起擴張,泡泡瑪特可能更在意的是建立一個有文化質感的品牌,也只有堅守住這樣的品牌調性與理念,才能為IP的長期運營和全球影響留下更長遠的發(fā)展空間。
【部分資料參考自】
新華網×中科院財經戰(zhàn)略研究院《潮玩產業(yè)發(fā)展報告》
李翔《因為獨特》
泡泡瑪特上市招股書
看完覺得寫得好的,不防打賞一元,以支持藍海情報網揭秘更多好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