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無人機賽道似乎找回了久違的熱鬧。
業(yè)界早有風聲,大疆在憋一款全景無人機新品。據(jù)悉,此項目于2022年前后啟動,預計會在今年下半年正式亮相。
更早的8月,影石先一步打破平靜——正式宣布其旗下全新全景無人機品牌領翎Antigravity啟動公測。爾后,一段影石高層向員工撒現(xiàn)金紅包的視頻在網(wǎng)絡瘋傳——紙幣在空中紛飛,員工伸手搶拿,既狂野又戲劇。
資本的時間是快的,它需要故事,需要情緒,需要此般即時兌現(xiàn)的刺激。喧囂之下,影石股價隨即暴漲,市值一度突破千億元大關。
可技術的時間,卻總是慢的——綿延、嚴肅,不容催促。
另一邊的大疆,一如既往雷打不動的沉默。
沉默或許不是傲慢,也非無為,而是一種選擇,好似圍棋里的厚勢,看似不急著下殺招,但每一步都在累積對局面的掌控。
前者張揚,后者克制,而孰能笑到最后,時間終會給出答案。
飛行的代價
一直以來,消費電子語境,頗愛踏破門檻的故事。
手機多加一個鏡頭,叫影像普惠;手表多塞一個傳感器,叫全民健康;在VR里搭點簡陋的3D場景,就能高舉元宇宙大旗,對標《頭號玩家》里的綠洲。
無人機行業(yè)的新玩家們也不例外——全景無人機廣告里,好似帶上飛行眼鏡,輕揮遙控器,就能讓每個人看見一個完整的世界。
表面上看,無人機賽道的門檻,正被抹平。但真實的無人機行業(yè),恰恰相反——其門檻依舊高聳,依舊冷峻,只是外部的聒噪,讓人誤以為可以輕易跨越。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對用戶而言,所謂門檻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安全感。
畢竟,無人機與慣常的消費電子或互聯(lián)網(wǎng)產(chǎn)品有本質(zhì)的差異。
通常,一個硬件或App公測時出錯,后續(xù)可以通過固件更新、上線補丁,邊用邊改;但當產(chǎn)品涉及人身安全,所謂不成熟就不再是試錯,而是事故。
這是一個重產(chǎn)品的宿命,它必須背負起安全的重量。
而現(xiàn)階段,用戶或許無法理清避障背后的感知邏輯,也未必能解釋飛控是如何修正氣流擾動,但對無人機是否可靠、安全,卻始終保有一種信賴。
這種信賴,不是一瞬間確立的,而是多年代價的累積——由過去十幾年間,反復測試的場景、無數(shù)次炸機的殘骸,以及一代又一代成功、穩(wěn)定的產(chǎn)品共同堆砌而成。
無人機真正的門檻,就立在這沉默卻又沉重的分界線上。
全景無人機,之所以能在一夜之間成為話題,除卻玩家們營銷層面的酷炫,其背后,是大疆過去十多年來,替整個無人機行業(yè)所完成的用戶教育——漫長的用戶教育,最終將用戶前期普遍存在的懷疑與擔憂,變成了當下的一份份信賴。
殊不知,這份信賴并不能被復制。
畢竟,二者終歸是不對稱的。
波特在《競爭優(yōu)勢》里提到過,一個企業(yè)的護城河,往往來自一整套彼此契合的活動,而不是孤立的一環(huán)。競爭者可以復刻某個動作、技術,但整個體系,很難復制。
以制藥行業(yè)為例,新玩家或許能仿制一款藥物,并借此蹭到市場關注,但真正決定格局的,是背后龐大的研發(fā)管線,以及用時間熬出的,緩慢的安全性驗證過程。
這種緩慢、昂貴的積累,足以把后來者拒之門外。
波特甚至用過一個簡單的推演,來論述這一難以復制性——如果模仿某一項的成功率是90%,那么模仿兩項就是81%,四項則只有66%......環(huán)節(jié)越多,失敗概率自然遞增。
無人機行業(yè),亦是如此。一路上,從億航、零度,到臻迪、道通,試圖在消費級市場挑戰(zhàn)大疆的玩家們有很多,最終留下來、站穩(wěn)腳跟的卻很少。
大疆的優(yōu)勢不只是某項飛控、動力系統(tǒng),而是圖傳、電池管理、故障冗余、軟件、開發(fā)者平臺、空域合規(guī)等無數(shù)領域的嚙合。
這就是為什么,大疆面對市場喧囂時,表現(xiàn)得冷淡甚至是沉默——拼湊出一臺產(chǎn)品容易,復制一整個時代的積累,卻幾乎不可能。
就像圍棋里的厚勢,外行只看見刀光劍影,但局面的真正走向,行家心里或許早已明晰。
跨越全景的鴻溝
行業(yè)的演變,很多時候可以從用戶的角度來理解。
杰弗里·摩爾在《跨越鴻溝》中指出,最初買單的人,往往是那群嘗鮮者,比如我們常說的極客。他們不會糾結于品牌形象,也不在意是否好用,他們要的更多是功能本身。
在此階段,誰能把性能做到極致,誰就能理直氣壯地收取溢價。
過去的影石,非常聰明, 愣是在一條小眾的全景相機賽道上,啃下了過半的市場份額。
但隨著市場演進,總會出現(xiàn)一道鴻溝,把嘗鮮者和大多數(shù)人分隔開來。而要讓小眾走向主流,就必須跨越鴻溝——說服那群更務實的用戶。
在全景領域,躬身入局的大疆,正試圖為行業(yè)帶來新的變量。
在此之前,全景核心圈層大多是滑雪、騎行用戶,對其而言,能把當下記錄下來,就已足夠。而當下,戶外文化的興起,短視頻浪潮的推高,用戶對全景影像拍攝的要求逐漸變高。
如果說,抱著玩味兒的早期極客更在意全景本身的新奇與趣味,那么全景相機跨越鴻溝、走向更廣闊的創(chuàng)作者人群時,影像無疑是核心需求。
這正是大疆的切口所在——當行業(yè)呼喚改變,且符合自身能力圈,大疆便可能會出手。整體邏輯,與其此前深入掃地機器人賽道,有著一脈相承之處。
有的人對大疆的印象,或許還停留在無人機上,但其實,大疆早已深入到影像創(chuàng)作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從創(chuàng)作者手中的生產(chǎn)力工具,到電影片場的工業(yè)化拍攝流程,都能看到大疆的身影。
龐大的用戶面,加之對影像的長期磨煉,使大疆足以推動CMOS廠商進行定制化——如今,全景領域唯一且領先的方形CMOS,就是在大疆的推動下實現(xiàn)的。
影像的比拼,遠不止表面參數(shù)、供應鏈領域,更在于過去十多年來,日復一日的積累。
就以最常見的色彩科學管理為例,對專業(yè)影像創(chuàng)作者而言,色彩不僅重要,有時候甚至會決定他們對設備的選擇,以至于影像江湖里,一度流傳著尼康黃,佳能紅,索尼綠的調(diào)侃。
很多人以為后期調(diào)色,可以彌補前期色彩的不足,但事實上,專業(yè)調(diào)色遠不是把素材導入剪映套個濾鏡這般簡單——且不論后期本身的繁雜,若底層色彩、Log曲線過于死板,后期的空間便會被嚴重壓縮。
大疆的全景相機搭載的10-bit DlogM專業(yè)色彩模式,與其自身色彩體系,是統(tǒng)一的。這意味著,創(chuàng)作者在處理全景素材時,可以將其自然地融入既有的創(chuàng)作工作流。
據(jù)了解,Osmo 360發(fā)布首小時,即告售罄,之后在各大電商平臺也一路勢如破竹,趨近半壁江山——當全景影像逐漸向生產(chǎn)力靠攏,市場也會慢慢給出答案。
這一切,放在全景無人機領域,同樣成立。
從市面上流傳的諜照和參數(shù)來看,大疆全景無人機的影像表現(xiàn)同osmo 360一脈相承。但不同于地面設備,全景無人機必須直面更多的不穩(wěn)定因素。
比如,同樣是追求絲般順滑的畫面,手持拍攝與高動態(tài)飛行,對機械、光學和電子增穩(wěn)的融合度要求,完全不是一個層級;亦或是圖傳,其穩(wěn)定與否,直接關系著飛行的安全。
而這,恰好踩在了無人機新玩家們的軟肋上。
一來一去之間,兩種企業(yè)的底色,亦隨之顯形——相比奮力跳出自身能力圈的挑戰(zhàn)者們,大疆更傾向于等待,當技術成熟度與用戶需求自然契合時,再從容地邁出下一步。
一類急于追風,一類靜候風起。差異背后,是一場關于敬畏心的分野。
沒有惡龍的世界里,誰來擔起重量?
互聯(lián)網(wǎng)語境,往往頗愛勇者斗惡龍式的,充滿敘事張力的故事。
一面是手持顛覆之劍,草根出身的勇者,一面是高高在上,掌控龐大秩序的惡龍,觀眾天然會為這種弱者逆襲的橋段而興奮,也總是習慣性地將這種投射,帶入商業(yè)世界。
在故事里,惡龍總會倒下;在現(xiàn)實里,人們也希望劇情如常上演。
但世界上并沒有惡龍——英偉達不是惡龍,蘋果不是惡龍,大疆亦不是惡龍。
外界的想象中,它們是傲慢的、遲鈍的、是舊秩序的象征,但事實卻是,巨頭們往往懷著更多對技術、行業(yè)、用戶的敬畏。
過去這些年,蘋果就因遲遲未推出折疊屏,千夫所指。以至于三星、華為折疊屏每迭代一代,輿論就要翻出來再講一遍——蘋果落后了。
但蘋果,卻從未因外界喧嘩而倉促跟進。緩進,或許使其錯過頭幾波市場,但也為其避開了折疊屏早期的諸多致命缺陷。這種等待,有人視作保守,也有人看作敬畏。
大疆也是如此。
大疆向來是一家很謹慎的公司,而這種謹慎,源于對安全性、可靠性的敬畏——從不貿(mào)然出手,更不會輕易發(fā)布未經(jīng)驗證的產(chǎn)品。也正因此,在紛繁的外部環(huán)境中,大疆依舊收獲了全球用戶的信任。
塵囂的時代,這樣的特質(zhì),反而稀缺。
GoPro是一個典型的對照。2016年,其曾高調(diào)推出Karma無人機,資本、媒體亦因挑戰(zhàn)大疆的敘事而狂歡——上市當天,GoPro的股價應聲上漲。
可好景轉(zhuǎn)瞬即逝,僅僅兩個月后,Karma因斷電墜機問題大規(guī)模召回,被迫停產(chǎn)。兩年后,GoPro宣布徹底退出無人機市場。
激進的敘事雖迎合了資本,卻因缺乏對無人機復雜度的尊重,只能留下一地廢墟。
歸根結底,巨頭之所以是巨頭,其中一部分原因,在于它們寧愿背負外界的誤解,亦不放棄那份對規(guī)律的敬畏。因為它們清楚,每一次出手,都要承擔整個行業(yè)的重量。
如何將這份敬畏具象化,當下的大疆,似乎已做好了準備。
看完覺得寫得好的,不防打賞一元,以支持藍海情報網(wǎng)揭秘更多好的項目。